传媒与营销行业在很多方面引领全社会的潮流和趋势,但是在性别平等方面,我们究竟表现如何呢?去年,凯度与Campaign杂志合作,在亚太区进行了第一次《亚太区传媒与营销行业性别平等状态报告》(The state of gender equality in the media and marketing industry in Asia Pacific)。今年6月份,我们又再次合作发布了第二期年度调查报告。本次的调查覆盖了从印度到新西兰,从北亚到澳大利亚的整个亚太区,300名受访者中既有传媒业者,也有品牌方的营销人员,当然也包括各家广告和市场研究公司的员工。
总体来说,我们在第一年中看到的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改变情况非常小。
例如,无论男女都有更多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有先入为主的偏见(preconceptions about their ability)。区别在于,对于女性的偏见主要来自于性别,而男性则来自于工作年限。这样的偏见的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以某个人作了什么来评价TA,而不是根据TA是什么样的人。
这些偏见为会衍生出职业生涯歧视。有三分之二的女性认为,男性有更大的机会在职场上得到发展(只有32%的男性认为女性更有机会),而且48%的女性认为自己曾经错失提升机会纯粹是因为自己的性别。
与去年相比,无论男女都认同男性比女性在职场上更受尊重,女性的认同比例接近50%。这一现象在广告公司和市场研究公司低于平均值,在客户方的比例更高。
与此同时,认为会议都是由男性主导的比例也在上升。不过,这一现象与在哪一个国很有关系:在东南亚只有15%,但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高达45%。大中华区为28%。
不要认为性别的刻板印象只对女性有害,男性也是受害者。有49%的女性和46%的男性表示“感觉有压力必须表现得像自己的性别”。比如有女性受访者表示:“如果我直言不讳或者坚持己见,就会被认为是在威胁别人。”“有人对我说要有女人的样子,要涂上口红”。而有男性受访者则无奈地表示:“与客户开会就一定要聊棒球、足球,因为这就是男人的事情。不然,我就不够MAN。”
去年10月开始的#Metoo运动将更多的性骚扰事件曝光了出来。在亚太区的传媒与营销行业中,有50%的女性受访者和25%的男性受访者表示曾经在工作中遭受过身体或语言上的性骚扰。同时,有40%的女性和20%的男性曾经看到过他人遭受性骚扰。合并起来,有53%的女性和30%的男性曾经遭受过性骚扰,或是看到别人遭受性骚扰。
最常见的形式是“让人感到不适的性暗示或笑话”和“针对性别的贬义评价”。这些现象在大男子主义更明显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较多。
这次调查的大多数结果都让人高兴不起来,但总算还有一个方面的数据给我们希望,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在性别平等方面开始采取行动了:有37%的受访者表示所在的机构针对性别平等问题采取了行动,较去年上升了6个百分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意“自己所供职的机构应该在性别平等上采取更多动作”的受访者中,男性的认同比例大幅上升了12个百分点,女性也上升了7个百分点。男性表示希望在“潜意识性别歧视培训”和“弹性工作机制”方面看到更多的进展,而女性的期待则是全方位的,包括排在第一的工资不平等,以及培训机会和弹性工作制。
很多受访者都认为“导师制”(mentoring)有助于人们抓住职业发展机会。而且导师制在客观上会帮助推进性别平等。
总结及行动建议:
今年的报告显示了在亚太区的传媒与市场营销行业里对于性别平等的重视正在提升。然而,虽然人们不再假装看不到这个问题,但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行动上,大家都觉得进步太少了。
- 现在人们虽然意识到性别平等领域存在不少问题,但并没有什么行动上的变化。我们需要针对具体的行为采取行动,例如减少由男性主导的会议文化;
- 针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会同时影响男性和女性的职业生涯,因此需要为女性在职业上获得成功创造机会,也要允许男性展示多样化的阳刚之气;
- 需要正视性骚扰客观存在,它就在我们的工作场合里,目力所及之处。要采取行动,建立安全的举报机制;
- 包容和多样化倡议(Inclusion and Diversity initiative)还不够普及。需要继续提倡实行弹性(远程)工作制,关于潜意识歧视进行培训,检讨自己的同工同酬政策;
- 导师制会对提升人们把握机会的能力,改进人们的职业生涯,并且会对帮助到女性员工的发展。机构应该继续在这个方向上投资,尤其是要培养领导层的女性接班候选人。
编辑提示
* 欲联系作者,或了解更多有关传媒与营销行业的信息、分析和咨询,请联系我们。